上财报告:全球疫情蔓延冲击世界产业链,将影响中国这些行业
4月23日,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《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》,报告认为疫情在全球暴发,对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构成了重大冲击,并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。
报告认为,从世界产业链的角度看,疫情重挫了发达经济体的消费信心,引发生产活动的急剧收缩。这种外部需求的骤然下降严重拖累了中国的出口,特别是对机电、纺织、服装等行业的冲击尤其严重。此外,疫情令部分参与全球产业链生产的中国外贸企业生产受阻,缩减了中国对全球产业链的供给。
2020年第一季度,按人民币计,货物进出口总额65742亿元,同比下降6.4%。按美元计,进出口总额为9432.2亿美元,同比下降8.4%,其中,出口总额为4782.1亿美元,同比下降13.3%;进口总额为4650.1亿美元,同比下降2.9%。
报告认为,更为严重的是,疫情的爆发阻碍了资源的跨国流动,对中国国内生产的供应链构成了巨大挑战。疫情冲击不仅只对个别行业和外贸部门产生影响,还将通过供应链在国内产生涟漪效应,通过上下游关联使疫情的影响不断蔓延,最终扩散到全部行业,使整体经济面临全面下行的严峻局面。
为应对疫情造成的国际产业链断供,报告预测各国不得不被动补全国内生产线,客观上导致了全球产业链的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性强化,同时,全球贸易风险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削减外商直接投资(FDI),导致全球生产性资本在长期内将出现再分配与再平衡。
从全球价值链参与(backward participation)的角度,报告分析称,出口中包含外部增加值比例越高的行业,受到疫情的影响也将越大。当前主要行业及其外部增加值占比为:焦炭和精炼石油产品制造(约35%),计算机、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制造、电力设备制造(约30%),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、基本金属制造、其他运输设备制造(约18%)。
其中,计算机、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制造、电力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外部增加值占总的外部增加值近50%,因此外部产业链断供风险将主要对这些行业产生影响。
此外,如果某些行业的用于出口的中间品进口投入比例较高,则其受外部影响也越大,这些行业及其出口中的中间品进口投入占比为:计算机、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制造、电力设备制造(约53%),纺织品制造(约43%),电子设备、化工、基本金属制造(约30%)。报告预测这些行业也将受到较大影响。
报告认为,新冠疫情给国际产业链带来的冲击,不但在短期中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,也对中长期发展构成了挑战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进一步凸显了转换增长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,对加快服务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取决于经济增长能否从外需导向、要素驱动向消费引领、效率驱动的动力切换。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)
声明: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,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。
网友评论
| 目前已有0条评论我要评论↓